一、二、三线运动队的贯通,一线教练员下基层选苗,不仅让青少年运动员有了提前进入“伯乐”跟踪视野的机会,同时也让基层三线的青训教练真正了解需要选什么样的人才,如何进行打基础。李莉介绍,以击剑项目为例,每年的项目中心教研组会组织四次季度学习,让三线教练员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还会组织督导工作,通过专家手把手地改进基层教练员的实际教学能力。这些举措,让基层的教练更明白上海击剑一线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选材开始就按照一线的标准来进行,并通过后续的启蒙训练打好基础,真正让苗子的质量变好。
这次学青会,虽然是上海一线队负责带队出征,但同样邀请了二、三线的教练员前去观摩。“像这样的大赛对我们基层教练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能看到其他省市的运动员、教练员是怎样的,拓宽了我们的眼界。”
此外,一、二、三线运动队的贯通也给了运动员和家长更多信心。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训练和学习的矛盾始终是许多三线教练头疼的问题。一些成绩不差的运动员面对选择时尤为纠结,家长既怕耽误了孩子学习,又怕埋没了孩子的体育才能。如今,三线教练员与一线、二线教练员携手,能更加准确地选材、育才,提高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成材率。李莉表示:“在孩子到初二时,我们就会和一线教练联合评估,如果孩子更进一步的可能性不大,那么我们就建议他将精力分配在学习上,未来走体育单招、读大学这条路;如果是有潜力的孩子,他已经提前进入一线教练的视野了,未来输送的概率就更大,家长也会更有信心,支持孩子在体育这条路上走下去。”
对比其他人口大省,上海本身的城市人口不占优势,只有在选材、育才的通道上更精准化、集约化,才能保持人才的不断涌现。在这个过程中,教练员是关键,一线、二线、三线教练的配合,训练技术的衔接更是核心。上海市体育局推动一、二、三线运动队贯通的举措,关键就是让各级教练拧成了一股绳。在三级训练网的统一、协同、贯通、融合下,上海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这条“通路”如今已经成为了“高速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体育人才正在从上海走出,亮相学青会,未来还将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竞技体育大舞台。
一线教练主动“下基层”
好苗子提前进入视野
在上海市体育局对于推进一、二、三线运动队贯通的设想中,最重要的就是打通三个层面之间的隔阂与堵点,破除各自为政的观念,其中让一线运动队教练员走进基层“向下看”是最关键的一步。
11月7日,本届学青会(公开组)击剑项目佩剑比赛落下帷幕,上海代表团载誉而归,共取得了两枚个人赛金牌和两枚团体赛的银牌。其中,获得女子佩剑个人冠军的单艺梵,个人第四的顾佳蓉,就是一线队教练员“向下看”过程中寻找到的好苗子。两名小将的启蒙教练、宝山少体校的佩剑队教练李莉介绍,在上海市击剑项目中心教研组带领下,会定期地组织青少年击剑周末营、寒暑假集训营,针对在上海市青少年赛事中取得比较好成绩的运动员,由上海市一线队教练担任教练,考察优秀苗子。单艺梵和顾佳蓉就是在一次寒假集训营中被上海击剑队的荀黎煜、肖烨巍两位教练相中,在重点培养下,一举在学青会中崭露头角。
无独有偶,在羽毛球赛场,参与女子团体角逐的上海市黄浦区队队员孙艺菲就是队伍里年龄较小的一名,她也是提前就被一线队教练员在下基层指导时选中的队员。虽然年龄不大,但孙艺菲在比赛中面对年长自己一岁的南京队队员,依然表现出了顽强的精神拼到了决胜局,未来可期。
除了一线教练主动下基层集训选材,上海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改革同样在帮助一、二、三线运动队的贯通。目前,上海市大部分的项目锦标赛,都会邀请一线队教练前来观赛,这也让教练员多了一个渠道去了解运动员——很多运动员训练时的表现可能与比赛时不同,这也让很多“比赛型选手”能脱颖而出。目前,上海市逐步将青训体系打造为体校、学校、社会力量的“三位一体”多元化办训体系,上海市击剑队佩剑组主教练陈昊聪表示,通过“向下看”,现在能发现越来越多不同培养体系的运动员,他们各有优势,很好地为队伍补充了人才。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 请注明出处
1、叶冲领衔四大名教手把手指导,青少年花剑周末营剑指未来
2、包揽冠军!花样轮滑项目又创佳绩
3、上海代表团在首届学青会捷报频传,“三位一体”办训模式水到渠成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